他所在的公司,此前主要做餐厅食材配送业务。疫情暴发后,餐饮业停摆,公司业务转向为市民配送食材。
工作量陡然增加了许多。原先,许可和班组的30名司机,负责洪山广场和湖北大学区域,加起来有七八百家餐厅,他们每天凌晨2点开车到仓库上货,之后陆续出发送往餐厅。
餐厅都等着食材开门做生意,对配送有严格的时间要求。每天早上9点前,许可就能完成配送任务,平均一天只用跑一趟。
但为家庭配送,大量时间都花在了与人沟通上。“以前送餐厅去得早,老板都同意把菜放仓库门口。给市民配送,要是去早了,有人电话关机联系不上。有的地址写得不详细,定位不准,耽误了不少时间。”许可无奈地说。
有一次,他给一位老人送菜,对方脚有残疾,不方便下楼。他想进小区,却被当成了“高危人群”。说了很多好话,才有个志愿者愿意帮忙把菜送上楼。
许可清晰地记得,3月15日开始,公司接到了久违的餐厅配送订单。到了4月初,餐厅订单上升到五分之一。然而,订单额只有四五百元,与疫情之前动辄一两千元相比,降低了不少。
“餐饮生意不好做,老板们都很难,很多店还没开。”湖北大学附近的美食城,一直由许可配送。疫情之前,那里的生意一直很好,现在学生还没返校,餐厅基本没开门。
许可目前配送的餐厅订单,大多还是零散的路边门店,很少接到商场餐厅的订单。已恢复营业的餐厅,基本都是做外卖业务,还没有开放堂食。
商场餐饮业恢复起来难度更大。一周前,李志还在联合几十家餐饮业商户,跟商场谈租金减免的事。
今年2月初,受疫情冲击,李志的餐厅已经没有了收入,但每月要支付3万多元的固定成本。他天天盼着疫情好转,餐厅能恢复营业。
3月底,终于等来商场开门的消息。他跑去转了一圈,整个商场空无一人,“感觉跟鬼城一样”,年前囤在餐厅冰箱里的七八千元食材,已经全部坏掉。
“人们习惯了在家做饭,最近又出现了无症状感染者,大家还是不太敢去商场里吃饭。”李志估计,接下来几个月,餐饮业人流情况不会太乐观,“亏本去开业,傻子才干”。
文政懿告诉记者,公司在武汉服务的餐厅有2万多家,当时只有10%恢复了营业。餐饮业恢复是外卖先行,逐步过渡到堂食,“可能再过一个月,市民才会放心到店里吃饭。”